
“股神”沃倫?巴菲特和比爾?蓋茨
“巴比”到來,最重要的價值,應該是讓國人更加客觀地認識到自身的慈善水平,而非盲目地攀比和自卑??偸前哑髽I(yè)家和富人們綁在道德恥辱柱上,其實根本無助于慈善事業(yè)的發(fā)展。我們希望,假以時日,中國的富人群體的慈善認知能夠與財富身份相匹配。
盡管巴菲特和比爾?蓋茨要月底方來華 “交流慈善事業(yè)”,但是幾周來,國內媒體對這頓慈善晚宴的關注和討論早已不亦樂乎。許多人親昵地稱呼這對慈善二人組為 “巴比”,并且為中國富豪 “再三確認是否會被勸捐” “躲避拒絕”的舉動赧顏汗下。中國富人群體公益形象不佳、慈善意識淡薄,似乎又一次得到了 “驗證”。即便有個別富豪站出來承諾裸捐,也不免被人質疑“嘩眾取眾” “動機可疑”。一場由美國富豪組織的晚宴,反倒成了檢驗國內富人慈善素質的 “試金石”。而且,無論去或不去,捐或不捐,都成了兩難選擇。
有意思的是,對于這兩位美國富豪席卷全球的勸捐風潮,世界其他地方的反應卻要平靜得多。在歐洲,富豪們對 “巴比”倡議應者寥寥,卻也并未因此激起 “仇富”民憤。一位歐洲撰稿人更是對這種高調的慈善方式提出了質疑:如果富人真想創(chuàng)造一個更好的社會,他們應該簽署另一個誓言――按時交稅、不逃稅漏稅;避免壟斷現(xiàn)象的產生;給員工更好的薪資待遇、福利政策和工作條件;生產時采取保護措施,避免破壞環(huán)境。同樣地,作為發(fā)展中大國,快速創(chuàng)富的印度富豪們也不愿意回應 “捐贈誓言”行動。那么,緣何在中國,富人就成了眾矢之的,甚至如果批評再深入下去,有可能再次引燃社會仇富情緒呢?僅僅歸咎于公眾情緒,顯然不全面、不客觀。但是理清、捋順此中種種,對于今后慈善事業(yè)的健康發(fā)展,卻是不可跳躍的必要步驟。
“巴比”的到來,當然會帶來美國式慈善標準、慈善模式的壓力,但從建設性的角度來看,我們更愿意解讀成:將為中國慈善事業(yè)帶來前所未有的全球眼光和坐標比照。如馬云所說, “在今天的中國敬畏之情尤其要記住,我們其實跟美國的距離還很遙遠,跟很多發(fā)達國家的距離也很遙遠。我們真能夠覺得今天經濟的發(fā)展就能夠超越美國,人民幣能取代美元了嗎?”套用到慈善上,也是一樣的道理。同樣做慈善,比爾?蓋茨有專門的基金會打理,可以專注于結核病、艾滋病等專業(yè)領域,而國內福耀玻璃董事長曹德旺盡管有意將企業(yè)股份的70%用來成立慈善基金,卻遲遲無法實現(xiàn),因為到目前為止,國內民營企業(yè)家捐贈股份建立慈善基金尚無成功先例。可以說,我們的慈善,目前基本還停留在 “分錢到戶”的原始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