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鄭州一家幼兒園近日舉行了一場100多名孩子參加的 “集體婚禮”。據(jù)媒體報道,小“新郎”們單膝跪地,給小“新娘”戴上戒指。不少家長也在“婚禮”現(xiàn)場。
很多人在童年時玩過“過家家”游戲。教育學中有一種方式叫角色體驗,“今天我當天父母”、“假如你當一天校長”之類的教育活動也與“過家家”異曲同工。這場幼兒“集體婚禮”的角色體驗是否得當,引發(fā)了各方爭議。
“集體婚禮”致孩子“玩”婚姻?
據(jù)媒體報道,鄭州這家幼兒園的園長對“集體婚禮”的解釋是“3至6歲的孩子會進入‘婚姻敏感期’,這正是因勢利導、給他們灌輸健康婚姻觀的好機會?!庇屑议L也對記者表示,“讓孩子體驗一下結(jié)婚的感覺,消除好奇心,也是一種良好的成長教育?!?/p>
北京師范大學教育課程研究中心教研員、心理督導師姜輝麗認同3至6歲是孩子形成性別意識和性別認同重要時期的觀點。但她認為,“集體婚禮”方式有些草率,做法有點偏激?!瓣P(guān)注孩子心理健康是件很偉大的事,教育確實需要有魄力和敢于實踐的精神,但并不代表沖動和噱頭,尤其是關(guān)系到孩子一生健康成長的問題,如果能多一些耐心和潤物無聲的做法更好?!?/p>
網(wǎng)友“腮紅”說:“婚姻是一個人成長中必經(jīng)的一個過程,但婚姻卻不是兒戲,不是‘走走過場’就能天長地久的。對幼兒性教育、婚姻教育,不能‘揠苗助長’,這既刺激了孩子的主觀愿望,也等于是把成人化的思維‘嫁接’到孩子的頭腦中,讓他們過早地‘玩’婚姻游戲?!?/p>
《中華人民共和國人口與計劃生育法》第十三條中寫道:學校應當在學生中,以符合受教育者特征的適當方式,有計劃地開展生理衛(wèi)生教育、青春期教育或者性健康教育。那么,“集體婚禮”的方式是否是學校普及兒童性教育的最佳方式呢?
性教育專家、華中師范大學彭曉輝教授對這種方式并不贊成。“應該讓孩子知道,婚禮是一個嚴肅而正式的事情,既然發(fā)生,就要認真履行。但顯然幼兒的‘集體婚禮’是不可能履行的,這對孩子的品格教育非常有害,會給孩子一個印象:嚴肅的事情也是可以游戲和不作數(shù)的?!迸頃暂x說。
成人不必驚擾孩子的認知過程
2011年北京市推出中小學性教育教材《成長的腳步》,在試點學校試用。這部教材因涉及性交等內(nèi)容和卡通圖片,引起社會關(guān)注。有人稱“尺度過大”。聯(lián)系到鄭州這家幼兒園“集體婚禮”的做法,對幼兒的性教育應當怎樣界定和把握尺度?
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員孫云曉指出,3至6歲幼兒的確處于“婚姻敏感期”,對很多問題比較好奇。但這是兒童的一種自發(fā)行為,與成人的引導行為是不同的。在兒童的世界里,成人是權(quán)威性的,所以成人一旦給予兒童自發(fā)的行為這樣的一種儀式,就會刺激、強化這種認識,反而會幫倒忙。
“對于兒童這種自發(fā)行為一方面應該尊重、理解,不要驚擾與呵斥,另一方面,也不要以成年人的方式取代兒童的方式,這樣反而使其世俗化?!睂O云曉說。
而英國一家育兒網(wǎng)站針對1377人所做的調(diào)查則發(fā)現(xiàn),將近一半(49.2%)的家長認為,8至12歲是開始性教育的理想階段。大多數(shù)的家長認為,孩子八歲大的時候就應該開始學習性教育和感情關(guān)系。
彭曉輝指出,兒童的性教育的主要內(nèi)容應是:性別角色教育(其中要貫徹性別平等和性多數(shù)與性少數(shù)平等的思想)、性衛(wèi)生保健教育和性安全教育,愛家人、愛鄰居愛他人的教育,在性別教育中,當然是男孩當男孩教養(yǎng),女孩當女孩去教養(yǎng)。(新華網(wǎng)記者 姜春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