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網消息:英文《中國日報》12月22日
言論版文章:微博作為“個人信息即時共享綜合平臺”正在深刻改變中國社會,無論是政治生活、經濟生活,還是日常生活,微博的影響力無處不在。盡管微博的規(guī)模化成長還僅僅兩年的時間,但它已經迅速擁有超過兩億的用戶,并且在社會生活的幾乎所有層面都在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根據中國人民大學輿論研究所主持的“網絡輿情智能化數據采集與分析平臺”的監(jiān)測:在2010年,在中國成長了不到一年的微博已經在各種傳播平臺的影響力排位中位列第3,僅次于都市報和大型論壇網站,有12%-13%的熱點事件是由微博推動從而成為社會關注點的。按照相關的數據推演,2011年微博作為一種社會輿論和信息交換的傳播平臺,很可能會成為影響力排位的第二,甚至有可能成為第一。如果明年我們再來看今年社會熱點、社會輿情的話,微博在促成社會關注點上的作用還會較2010年有明顯的增加,應該能達到25%-33%之間。這種情況說明微博在輿論生成當中所起到的作用是越來越大的。
短短140個字的微博內容,其實是一個很碎片化的內容,何以會產生如此巨大的、甚至翻天覆地的社會影響呢?我認為,這是因為微博身后有三種強大的傳播機制支撐的結果。
首先,區(qū)別于QQ、MSN這類“點對點”的傳播方式,微博是一種點對面的即時通信。每個人都是傳播者,這樣一種迅捷通訊方式造成了巨大的社會影響力,導致的后果是全社會的圍觀、上層的介入,事件的發(fā)展方向、結局都會大不一樣。去年宜黃強拆案中逃亡的兩個小姑娘通過發(fā)微博,引起了上百萬微博用戶的“現場式圍觀”,形成了巨大的輿論壓力,促進了問題的解決。若沒有微博,這兩個小姑娘的命運也許就不是以那樣一個結局告終。
此外,微博傳播不是一次性完成的,而是在眾多博主和粉絲之間重重疊疊的網絡關系中完成。在第一級傳播中,博主發(fā)的任何一個文字,一張照片,一個鏈接都即時地可以讓他所有的粉絲分享,而傳播規(guī)模與博主的粉絲數相關。但傳播至此并不會終止,只要接受這個內容的微博用戶認為這條內容有轉發(fā)價值和分享意義,他就會一鍵轉發(fā),形成對他的粉絲的“次級傳播”。被認為有分享價值的內容便在層層轉發(fā)當中達至數量規(guī)模巨大的接收者,產生“核裂變”式的傳播的規(guī)模效應。
最后,微博所傳播的內容不僅是單純的內容,它還帶著一種基于博主和粉絲的認同關系、欣賞關系的內容傳播,屬于一種圈子文化的產物。因此通過微博傳播的內容,比一般的內容傳播在影響力、可信度、可接受程度方面往往要大得多。正是上述三大傳播特性造就了微博巨大的影響力,導致傳媒生態(tài)、乃至社會生態(tài)、政治生態(tài)在最近一兩年的重大改變。
當然,除卻它的社會價值,微博在商業(yè)發(fā)展方面也具有巨大的潛力。善用微博去實現商業(yè)訴求,需要用更具智慧含量的方式去開發(fā)和利用微博,而不是利用原始的初級狀態(tài)去使用微博。譬如,微博的話語方式,微博雖然是點對面的傳播,但是它在本質上是一種個性化的傳播,這種個性化的傳播,尤其是需要有個性、有溫度、有情感,微博傳播不能用正襟危坐的方式說,而是需要有情感的交流。所以任何一種營銷、宣傳或引導如果不是以這種情感體驗、情感共振作為關系認同的前提和基礎,我們的傳播內容就很難使人“入耳、入腦、入心”,我們的道理、論據再充分也未必能產生預期的效果。再比如,微博本是一個建立在關系關聯基礎上的傳播形態(tài),對于微博的有效使用和開發(fā),就需要有更多關系資源的有效構建,將各種人、物及媒介平臺的要素進行合目的關聯與整合,形成“1+1>2”巨大的傳播影響力。
盡管存在巨大的商業(yè)價值,不良的商業(yè)因素對于微博的侵蝕,是應該引起注意的。商業(yè)因素本身不是什么問題,但是商業(yè)因素在網絡上的行為應該有一個法制的或“公序良俗”的規(guī)則——比如任何有組織地操縱規(guī)?;瘮盗康腎D(俗稱“馬甲”)的網絡營銷行為都應該有某種組織身份的明示以便讓網民知情。而微博是一個新興的傳播平臺,它的規(guī)范體系還遠沒有完善,因此給了很多不法商人可乘之機。它們假借民意、破壞著網絡上最為寶貴的信任資源,為了自身的商業(yè)目的而掀起一輪又一輪奪人眼球的惡炒事件,以達到其牟利和打擊競爭對手的目的。這便是微博亂象的重要來源之一。
對于帶著利益目的進入微博的機構、企業(yè)等,它們的行為一定會影響到信息的正常傳播。我們近半年的研究中就曾發(fā)現過多起源自商業(yè)因素的網絡造謠、攻擊事件,包括購買粉絲、進行“隱性”宣傳的行為等。對于這些行為,相關職能部門應進行有效監(jiān)管。
從微博這樣一種形態(tài)整體的發(fā)展角度來說,我相信它在未來的幾年當中會有一個比較大的增長,它的覆蓋的人群、使用的人群,它的功能、微博所實現的功能,我相信會有一個比較大的進展。如果說,微博發(fā)展的第一輪競爭是對于“關系資源”的爭奪,那么接下來的競爭重點就是“應用性插件”的競爭。換言之,人們在微博上不會滿足與打打招呼,互相交流,還要把微博作為生活、工作和個人生存發(fā)展的平臺。因此,各種給人們帶來更多便利的“應用性插件”便會成為微博發(fā)展的關鍵。但應用性插件的成功需要多種社會因素和商業(yè)因素的整合,在構成應用的眾多“木板”中只要有一塊短板不成立,應用性插件就無法實現。
顯然,各種社會性因素的成長,各種商業(yè)性因素的協同便是下一輪發(fā)展的關鍵。在中國特殊社會背景下,微博的發(fā)展總會遇到一些風風雨雨的,總會有一些溝溝坎坎的東西,只要我們以一種開放務實的態(tài)度對待它的話,我相信這些溝坎不會構成中國微博發(fā)展當中的巨大障礙,它只會讓微博的發(fā)展更具有現實性的特征,更加扎實、一步一個腳印邁向前進。
英文原文請見:http://www.ynhybx.com/opinion/2011-12/22/content_14304856.htm。特別說明:因中英文寫作風格不同,中文稿件與英文原文不完全對應。(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副院長 喻國明 編輯 裴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