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網(wǎng)消息:英文《中國日報》3月17日言論版文章:隨著中國成為世界上最大的經(jīng)濟體之一,要大幅度增加對全球健康資助的貢獻,中國面臨著越來越大的壓力。批評者稱中國作為世界上最大的外匯儲備持有國和第二大財政收入國,不但對多邊金融機構如全球抗擊艾滋病、結核和瘧疾基金,做出的貢獻微乎其微,而且還積極尋求健康資助。他們聲稱中國從全球健康基金中的獲利,奪取了其它更需要國家如撒哈拉以南非洲國家的寶貴機會。他們呼吁國際社會給中國施加壓力,使中國完全從健康資助的接收國轉為世界健康的捐助國。
中國變富之后應該對全球健康事業(yè)投入更多嗎?應該。這樣做能既有利于全球健康治理,也對中國的國際形象有利。中國是否真的像批評者所認為的是一個對世界健康資助不積極的國家嗎?實際不是。
仔細研究下中國參與的國際健康和發(fā)展援助,就能發(fā)現(xiàn)中國比很多人想象的要慷慨的多。很難相信吧,直到20世紀80年代,中國才正式接受外國援助。在1976年破壞性的唐山大地震期間,中國拒絕了來自外國和國際機構的人道主義援救。與拒絕接受國外援助形成對比的是,中國一直積極支援第三世界國家。即使在大躍進時期(1958-1961年),上百萬中國人餓死于現(xiàn)代史上最嚴重的饑荒中,中國仍然向阿爾巴尼亞和其他國家捐助資金和食物。1973年,中國的發(fā)展援助占財政支出的比例最高,達到驚人的7.2%,比世界上最富裕的國家還高。國外援助越來越重的負擔以及受助國對援助的浪費最終導致中國重新評估其對外援助政策。中國領導人認識到對國外援助的金額應與中國的發(fā)展水平和地位相一致,把國外援助作為外交政策的工具具有局限性。結果,20世紀70年代對外援助占財政支出的比例顯著下降了。
盡管如此,中國仍舊是發(fā)展中國家中最大的捐助國。溫家寶總理最近宣布,截止2008年6月份,中國對發(fā)展中國國家的援助達300億美元,其中幾乎一半都是無償援助。中國仍視健康外交為經(jīng)濟有效的對外援助工具。截止2009年末,中國已經(jīng)向47個非洲國家和地區(qū)派送了1.7萬名醫(yī)護人員,為當?shù)卮蠹s2.4億人服務。在過去10年,中國也成為國際人道救援和救災工作的積極參與者。對多邊健康基金的貢獻也越來越大。去年9月,溫家寶總理承諾向全球基金捐贈1400萬美元,幾乎相當于過去7年中國向該基金捐贈的總和。雖然中國承諾的金額不及美國、日本甚至俄羅斯,但是不管怎么說,是發(fā)展中國家中捐贈最多的國家。像印度、巴西沒有給第三輪國際基金補給捐一分錢。來自國際健康觀察員和實踐者的消息顯示,中國給撒哈拉以南國家提供的與健康有關的發(fā)展援助與美國和其他發(fā)達國家不相上下。這從中國計劃“援建200所學校、派遣3000名醫(yī)療專家、訓練5000名當?shù)蒯t(yī)務人員、向100所醫(yī)院提供醫(yī)療器械和藥品、優(yōu)先關注婦女和兒童的健康及瘧疾、肺結核和艾滋病的預防和治療”中可以看出來。
有關中國對全球健康貢獻的誤解,在某種程度上可歸因為中國在欠發(fā)達國家以獨特的方式支持全球健康。中國通常不會詳細報道其援助,再加上缺乏美國國際開發(fā)署(USAID)這樣的發(fā)展機構,使得衡量中國健康支援項目的參與程度及性質更加困難。中國也不是經(jīng)濟合作與發(fā)展組織下屬發(fā)展援助委員會(OECD DAC)的成員。中國更習慣于雙邊援助,而且很少和其他國家或國際組織合作。不同于經(jīng)濟合作與發(fā)展組織發(fā)展援助委員會捐助國在提供健康援助時鼓吹貿易自由化和好的治國之道,中國通過基礎設施建設解決被援助國的健康和人類需求,并且不附帶任何政治條件。這種方式為發(fā)展中國家改善健康和發(fā)展條件提供了可行且有效的選擇,這也導致中國對全球健康事業(yè)的貢獻不為人知,招致人權組織和國際發(fā)展機構的批評。因此,中國應推進與其他資助國就健康援助和其它發(fā)展問題進行對話與合作,這符合中國的利益。有助于提高透明性,避免健康援助的重復,并提升中國在全球治理中建設性合作伙伴的形象。
英文原文請見:http://www.ynhybx.com/cndy/2011-03/17/content_12183970.htm。特別說明:因中英文寫作風格不同,中文稿件與英文原文不完全對應。(作者系黃延中 編譯 張斯 編輯 潘忠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