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在BBC World Service實習的第二天。
想起來可笑又可愛:十年以前,ELT(English Language Teaching)正是我認為“畢生(如果我當年懂得此詞之意)”要致力追求的理想和職業(yè)。從90年代初牙牙學語時第一次看到BBC視頻英語教學錄像帶《馬澤的故事》(Muzzy Story)開始,我就和英語學習結(jié)下了不解之緣。
和千千萬萬名中國的莘莘學子一樣,多年來我們一起在英語學習的大潮中歷經(jīng)沉浮,四處飄散。少數(shù)飄著飄著就漫步云端,大部隊一個不留神浪頭則永不得翻身。好在我沒有經(jīng)歷過“啞巴英語”和“題海戰(zhàn)術(shù)”的驚濤駭浪—今日才得以保住我的小小船帆。

BBC英倫網(wǎng)英語教學組成員深諳教學之道。
所幸,BBC英倫網(wǎng)英語教學組的成員深諳此道。沒有刻板的說教,沒有艱澀的框條,有的,只是我們生活中會遇到的場景。中式英語、英式口語、食物、節(jié)日、找房子。所有事,誰也逃不掉,所有話,人人要用到。
每當我和中文純熟的外國人交流的時候,我都有隱隱的擔心:生怕對方說一個我也不太熟悉的中文詞或是事,讓研習了這么多年母語的我赧顏。好在,今天Finn(方安)問我喜不喜歡朱淑真的文字意境時,我愣了一下,在他補充“宋朝”二字之后,終于反應了過來??上щx高中時期年代久遠,如今我絞盡腦汁,搜腸刮肚,也背不出幾句幽棲居士的《斷腸集》了。
前幾日恰逢情人節(jié),F(xiàn)inn采訪了一位Dating Website的創(chuàng)辦人,詢問網(wǎng)站創(chuàng)辦的初衷和受歡迎的模式,了解現(xiàn)在民眾上網(wǎng)dating的幾率,探究在虛擬世界起步的戀情前景。我在為這段音頻做剪輯和transcription的時候,仿佛回到了4年前。在大學的幾乎每個周末,我都在校英文廣播電臺中度過,錄節(jié)目、想提綱、寫報告、做采訪。也難怪現(xiàn)在看著跳動的綠色聲波,感覺那么親切。
在ELT,我還學習了為合適的題材選取視頻和文本。這一期的視頻英語主題是Thatchers (茅屋匠) ,由一位一生從事thatching行業(yè)的David Farm先生為我們講解這門他熟悉的傳統(tǒng)手工業(yè)。本集請看:
我聽譯了視頻的文本,可在頁面的題目下方下載pdf文件,配合觀看視頻。
文字稿
我的獲獎搭檔Osman在英語教學組穆達老師(Diarmuid)的指導下,在BBC Learning English的騰訊博客上當了回guest blogger, 寫下我們這兩天的工作經(jīng)歷、學習體驗及采訪的有趣過程,在文中我挑出了一些大家可能感興趣的詞組和用法,把它翻譯成中文。
目前共兩篇,題目為:A Surprise Assignment和Guest Bloggers at the BBC.
BBC英語教學 -- 騰訊博客
文中,Osman形容道,咱倆可真是Strike gold!(撞大運!)
對此,我深表贊同。

采訪演奏會主辦者兼藝術(shù)總監(jiān):劉莉女士
晚上,我和Osman一同作為BBC英倫網(wǎng)實習生,受邀參加欣賞在倫敦圣·約翰音樂大廳(St. John’s Concert Hall)舉辦的中國經(jīng)典民樂新春演奏會。會后,我采訪了一直致力于中西方文化交流事業(yè)的主辦者兼藝術(shù)總監(jiān)—劉莉女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