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仍未擺脫“馬六甲困局” 馬六甲海峽是太平洋與印度洋交匯的地方,也是中國80%石油進口運輸船的必經之地。歷史上,中國航海家通過這條海峽的時間要遠遠早于西方人。然而,就是這條與中國有著悠久歷史淵源的海峽,近年來卻屢屢成為中國能源安全的軟肋。為突圍而出,中國全方位尋求陸上能源通道。 中國面對“馬六甲困局” 位于馬來半島與蘇門答臘島之間的馬六甲海峽,西北端通印度洋的安達曼海,東南端連接南中國海,全長約l080公里,最窄處只有37公里,是連接溝通太平洋與印度洋的國際水道。
15世紀初的明朝永樂年間,鄭和率領龐大的艦隊,穿過馬六甲海峽,破萬頃碧浪,駛過浩瀚的印度洋,將中國人的足跡留在了西亞和東非。時至今日,馬六甲海峽沿岸仍保留著中國境外最大的華人墓地,其中有些墓地可以追溯到鄭和下西洋時代。但是,就是這條與中國有著悠久歷史淵源的海峽,近年來卻屢屢成為中國能源安全的軟肋。 長期以來,中國的油氣主要進口自中東、非洲、東南亞地區(qū),其中80%左右通過馬六甲海峽運輸。這一由新加坡、馬來西亞和印度尼西亞三國共管的海峽,承擔著全球原油和油品運量的約1/4,且海盜猖獗、恐怖分子活動頻繁,一旦通道受阻,將給中國的能源供應造成嚴重威脅。中國資源進口對馬六甲海峽的依賴,即被稱為“馬六甲困局”。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