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如不少媒體和觀察家事后所指出的,此次事件再度表明,利比亞現(xiàn)政權仍無法確保國內安全,盡管卡扎菲被推翻已近一年,盡管最高權力機構CGN業(yè)已成立,該國依然處于軍閥林立、四分五裂的混亂狀態(tài)。對這一切視而不見,僅以“完成選舉”、“推翻專制”為“大功告成”的標志而自慰,最終只能面對苦澀后果。一些分析家指出,事實上從2011年1月“革命”開始,極端分子就混跡其中,他們以“革命者”面目參加內戰(zhàn),并進而獲得武裝和訓練。在卡扎菲時代,統(tǒng)治者為自己權力的鞏固,對這些原教旨主義者嚴厲打壓,專制者的垮臺和這些人借“革命”而“洗白”,讓他們發(fā)展壯大,再難遏制。事實上,那部粗制濫造的爭議性電影只是給他們提供了施暴的借口,沒有這個借口,他們也會尋其它借口鬧事,因為他們的目的正是清除西方影響,建立原教旨國家。
事實上,“革命據(jù)點”班加西一直是伊斯蘭激進主義大本營,在卡扎菲倒臺后,針對西方和軍警的暴力活動劇增,卡扎菲倒臺后的武器擴散和軍閥割據(jù),令薩拉菲斯特原教旨運動獲得大發(fā)展,而孱弱的執(zhí)政當局既管不了,事實上也不太敢管。
不僅利比亞,有消息稱埃及、突尼斯等地的示威均系薩拉菲主義者發(fā)起,這些保守勢力在“阿拉伯之春”后都獲得強大政治影響力。在突尼斯,他們已開始在這個原本“最世俗阿拉伯國家”頤指氣使;在埃及,他們的政黨“薩拉菲光明黨”已是議會第二大黨。美國等一些國家此前出于本位利益考慮,曾親近卡扎菲,與穆巴拉克和本·阿里結盟,“阿拉伯之春”爆發(fā)后同樣處于本位利益考慮,轉而以“支持民主”的理由站到“革命”一邊,并對“革命”中出現(xiàn)的極端勢力、原教旨勢力借尸還魂現(xiàn)象視若無睹。此次喪生的史蒂文森大使,正是去年4月乘貨船進入班加西,出任美國官方駐“過渡委”代表的。此次悲劇表明,這種“非善即惡”、“敵人的敵人即朋友”的二元邏輯是絕不可取的,美國曾因這種二元邏輯,在阿富汗和基地組織,以及薩達姆·侯賽因身上吃過大虧,如今又重蹈覆轍。
一些媒體指出,極端分子自卡扎菲倒臺后“攻擊包括紅十字會國際委員會目標在內、任何被認為是西方象征的東西”,且這種行為幾乎每周都在發(fā)生和蔓延。然而,由于時過境遷,利比亞不再是歐美傳媒關注的重點,這些危險信號一直未受到應有重視。7月7日,利比亞進行全國性立法選舉;8月8日,全國過渡委員會將權力移交給選舉產(chǎn)生的CGN,選舉和交權被歐美觀察家普遍看作“權力和平更迭的順利完結”、“利比亞的歷史性轉折”,一些人甚至就此認定“民主革命”大功告成。如今只過了1個月零3天,血淋淋的現(xiàn)實告訴人們,沒有選舉固然不行,但只有選舉同樣是遠遠不夠的。
(來源:中國日報網(wǎng) 中國日報網(wǎng)特約評論員 陶短房 編輯:柳洪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