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84年,回到伊朗結婚的阿達蘭。
***當播音員遭遇“電話求愛”
回到伊朗后,阿達蘭按照家里的安排,與當地的一個小伙子結了婚,平時給別人做做翻譯,生活過的一般倒也平靜。然而,一個偶然的機會,阿達蘭參加了伊朗共和國國家廣播電視臺英語新聞節(jié)目的試音并被錄取,她從此成為一名播音員,這份工作對她以后的職業(yè)生涯產生了深刻的影響。
阿達蘭負責每天下午四點鐘的英語新聞節(jié)目播音。從這個美麗端莊的女孩子第一次出境開始,演播室的電話就響個不停,打電話的全是向她求婚的男人。有些人不知道她的名字,就打電話來要求找“年輕的那個”,弄得阿達蘭的同事們哭笑不得,甚至還有母親替兒子打來電話,希望討阿達蘭做媳婦。
直到有一次,阿達蘭做完節(jié)目后,沒注意到攝像機還開著,挺著大肚子從座位上走了出來。此后,求婚電話就偃旗息鼓了。
***在頭發(fā)上偷偷做文章
每天下午2點,電視臺會派一輛黃色吉普車去阿達蘭的住所接她上班。到達演播室后,工作人員會把中午播出的國內新聞翻譯成英語,再由阿達蘭進行英語播音。在15分鐘的拍攝過程中,阿達蘭不能笑,臉上不能露出任何表情,也不能隨便對新聞發(fā)表評論。
阿達蘭剛來電視臺工作時才19歲,正是女孩子愛美的年齡,但由于伊朗女性必須穿長袍,戴頭巾,在鏡頭前更要掩蓋的嚴嚴實實,阿達蘭為此很是苦惱。然而,聰明的她很快就發(fā)現,很多女同事在戴頭巾時會稍微把劉海露出一點,于是阿達蘭也照做。
阿達蘭漸漸與女同事們熟了起來,其中有些姑娘同她一樣,也在美國受過教育。在一個姑娘的慫恿下,阿達蘭把幾縷頭發(fā)染成了金色。這樣,即使戴著頭巾,她也覺得自己容光煥發(fā),等到回家摘掉頭巾孤芳自賞時,她就更覺得自己有魅力了。
電視臺的工作氛圍相對民主,但一旦執(zhí)行編輯和導演出現時,大家就又都緊張起來。當時的電視臺臺長要由伊朗最高精神領袖和一個專門委員會直接任免,電視臺的運行和組織結構也要受伊朗伊斯蘭議會的監(jiān)督。阿達蘭與同事們從來不談政治,只談論家庭,購物和服裝。
***參與兩伊戰(zhàn)爭報道
在兩伊戰(zhàn)爭全面爆發(fā)后,有關戰(zhàn)爭的消息占據了伊朗國內新聞報道的大部分,這也成了阿達蘭和同事們的工作重點。她們報道了伊朗人遭到伊拉克化學武器襲擊的情況。
阿達蘭說,戰(zhàn)爭期間最令人難以忍受的一點是,她們的電視臺很容易成為伊拉克空襲的目標。一旦警報拉響,電視臺所有的同事都要鉆進地下室,直到警報解除。然而,對阿達蘭這樣的年輕人來說,一旦對這一切習慣了以后,她們就會偷偷跑到外面去看天上的飛機。
此外,中東地區(qū)的新聞也是阿達蘭等人的報道熱點,包括巴以沖突,黎巴嫩內戰(zhàn)和什葉派穆斯林與基督徒之間的關系,以色列與敘利亞沖突等。當時蘇聯(lián)入侵了阿富汗,阿達蘭等人被要求重點報道阿富汗人的困境,尤其是阿富汗人民的抵抗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