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科學奇人愛因斯坦被認為具有一個聰明的大腦,其留存下來的的大腦標本圖片深深鐫刻在世人印象中??茖W家對其大腦的研究一直持續(xù),其實,全球范圍內人腦研究方興未艾。在中國,最大的人腦庫就在武漢。
“我們目前對人腦的認識僅有約40%,仍有太多未解之謎?!?武漢神經(jīng)科學和神經(jīng)工程研究所所長、中國人腦庫中心主任戴甲培說,人類距離完全認識人腦仍有很長的路要走。而他所主管的中國人腦庫中心,正在這條科學道路上漫漫“長征”。
日前,中國日報記者探訪了中國最大的人腦庫,位于中南民族大學的中國人腦庫中心。在那里,一臺龐大的超低溫冰箱正發(fā)出嗡嗡的運轉聲,液晶顯示屏顯示即時溫度為“-80℃”。人腦庫收集的人腦,就儲存在這里。
雙渠道人腦來源
“人腦是人類智慧的象征,要留下智慧在人間,而不是把它們帶到天堂?!贝蜷_中國人腦庫中心官方網(wǎng)站,這樣一句歡迎辭映入眼簾。
2007年,“中國人腦庫中心”在江城武漢啟動,由華中科大同濟醫(yī)學院與中南民族大學聯(lián)合管理和運作。成立5年來,該中心已收集1200多例人腦,堪稱“中國最大人腦庫”。
“這要得益于本地居民在觀念上的認同?!贝骷着啾硎荆笔侨珖氏乳_展遺體捐贈的省份之一,人腦來源比較有保障。該中心人腦來源有兩種主要渠道:“一是意外死亡者,在征求家屬的同意的情況下,從法醫(yī)那里獲得;另外一種就是遺體捐贈者”。
每年,該中心通過法醫(yī)尸檢的渠道可以獲得60-80例腦組織。自去年與武漢市紅十字協(xié)會合作后,通過第二種渠道獲得的腦組織越來越多。
前不久,就有一位百歲老人主動聯(lián)系人腦庫中心,提出捐獻腦組織。
“起初,這位老人家還擔心自己年齡這么大,捐獻腦組織對研究有沒有幫助,我告訴他,太有幫助了!”戴甲培說。原來,目前人腦庫最為缺乏的兩種腦組織,就是胚胎和高齡老人的腦組織。而高齡老人腦組織對于研究阿爾茨海默?。蠢夏臧V呆癥)等神經(jīng)系統(tǒng)疾病意義重大。中國人腦庫中心成立5年來,80歲以上高齡老人的腦組織僅有4例,遠不能滿足研究需要。
高齡老人腦組織的缺乏折射出國內人腦庫的尷尬現(xiàn)狀。據(jù)報道,10年前,安徽醫(yī)科大學附屬醫(yī)院創(chuàng)建了國內第一個“人腦庫”。10年后,由于缺少捐獻者,“人腦庫”的工作幾乎停滯,10年間僅收集了10多例人腦。此外,上海、杭州等多地也嘗試建立人腦庫,但苦于缺乏資源,難以運轉。
完善的信息錄入
器官捐贈通常把完整的器官移植到受體體內,那么,對于主要用于科研的人腦,是如何處理和儲存的呢?
類似于器官捐贈,人腦保存同樣要求嚴格,成人死亡時間不能超過8小時,兒童死亡時間不能超過4小時。
戴甲培介紹,每一例新入庫的腦組織被取回后,通常由4-5位科研人員經(jīng)過大約2個小時的處理,分割成60-70個腦區(qū),再通過快速冷凍、多聚甲醛固定、石蠟固定等形式儲存。
在人腦庫的一間實驗室里,戴甲培從0—4攝氏度的冰柜中取出一個類似裝膠卷的小瓶,瓶內裝著半截手指大小的腦組織,瓶體標記為額葉。此外,冰柜內還存有下丘腦、海馬、腦橋等多種組織。
除了對人腦的技術處理外,入庫前的另外一項重要工作是人腦信息的錄入。
“人腦的基本信息對于科研十分重要,信息不全的人腦我們是拒絕入庫的?!贝骷着嗾f。這些信息,包括人腦提供者的年齡、性別、死亡時間、個人及家族病史等,越多越好。
每個科研機構所需求的人腦類型各不相同,比如有的科研課題需要癲癇患者的腦組織樣本?!爸挥姓莆樟诉@些信息,我們才能有針對性地提供腦組織。”戴甲培說。49歲的他是神經(jīng)醫(yī)學和腦科專家,曾在荷蘭的人腦庫工作15年,對于如何運作人腦庫經(jīng)驗豐富。
人腦研究的三個層次
人腦是人體最復雜、最奇妙的器官,人類的感知、記憶、思維、語言等能力都與大腦密切相關。遺憾的是,至今為止,這一領域仍有太多的未知。國內某知名教授所繪制的三維人體解剖圖,唯獨缺少人腦。
“實際上,人腦研究最根本的意義就在于幫助我們認識人何以為人(what is to be human)。”戴甲培說,人腦的研究分為三個層次:認識、開發(fā)和疾病治療。目前,國際上人腦研究在三個層次均有涉及。
戴甲培介紹,在荷蘭等國家,有科學家專門建立教授、運動員、音樂家等不同人群的人腦庫。而在倫敦,最新的一項研究表明,孤獨者的大腦結構與常人不同,那些孤獨程度較深的人,其腦部左后顳上溝的部位灰質較常人少,這有助于幫助“孤獨癥”患者進行人腦開發(fā)。
在疾病治療層面,目前涉及最多的為阿爾茨海默病研究。日前,瑞典的一項研究發(fā)現(xiàn),患癡呆癥者的平均顱內腦容量都比認知正常者小得多。此外,腦容量越小,癡呆癥越嚴重。盡管仍未完全揭示病因,但是對于老年癡呆癥的研究正一步步接近勝利的終點。
國內的人腦研究同樣捷報頻傳。去年,上海生命科學院計算生物學研究所以中國人腦庫中心提供的腦組織為樣本,與恒河猴、黑猩猩比較,發(fā)現(xiàn)人類大腦皮質“突觸”發(fā)育比恒河猴、黑猩猩的發(fā)育要延遲5年,研究人員假設,這延遲的5年或許是人類進化更加高級的原因。
這是由中國人腦庫中心提供的腦組織進行研究所取成果的一個縮影。目前,該中心已經(jīng)建立起一套完整的申請研究用人腦流程:科研機構通過電子郵件提出申請,人腦庫中心工作人員予以確認后便可提供相應的腦組織。復旦大學、中國科學院等多家研究機構都與他們保持長期合作關系。(記者 周荔華 卞德龍 孫雯驥)
實習編輯:吳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