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國家深?;毓芾碇行闹魅蝿⒎逶诮邮堋吨袊請蟆穼TL中指出,“蛟龍”號今年將先后赴我國位于西北太平洋和西南印度洋的兩塊專屬勘探礦區(qū)開展試驗性應用工作,為我國加快大洋資源調查和深??茖W研究提供技術支撐。
劉峰介紹根據(jù)我國與國際海底管理局簽訂的勘探合同,這兩個航段的任務將重點開展深海生物調查、地質取樣,地形地貌調查和資源調查等,為我國未來對該礦區(qū)進行勘探開發(fā)做準備。
今年7月國際海底管理局核準了中國大洋礦產資源研究開發(fā)協(xié)會提出的西太平洋富鈷結殼礦區(qū)勘探申請,使中國成為世界上首個對3種主要海底礦產資源均擁有專屬勘探礦區(qū)的國家。
富鈷結殼是位于海底山區(qū)巖石表面的富含鈷、錳、鎳、銅等元素的結殼狀礦床,主要由鐵錳氧化物構成,集中分布在水深800米至4000米之間的海山斜坡和頂部。
“明年5月,‘蛟龍’號將開始為期40天左右的航次任務,到我們的富鈷結殼區(qū),開展進一步勘探調查?!眲⒎灞硎具@將是“蛟龍”號第二次來到這個區(qū)域。
“蛟龍”號今年7月曾對該區(qū)域的生物多樣性和資源分布進行勘探調查,作為2013年試驗性應用航次現(xiàn)場總指揮的劉峰認為“對海底生物與資源的認識是突破性的”。
“大型生物的分布在深海具有廣域性,同樣的生物在很多區(qū)域,例如不同海山,不同水深都有。這就說明如果你在某個地方開采,不會對這種大型生物造成毀滅性的影響。這是很關鍵的一個認識。”
劉峰認為這樣的認識將為國際海底管理局做規(guī)章制度提供基礎,無疑增加了我國在國際海底管理局的發(fā)言權。
參與該航段科考任務的首席科學家王春生在接受《中國海洋報》采訪時指出搞清楚底棲生物種類及其分布將為海山礦物開采環(huán)境影響評估和海山生物多樣性保護提供理論依據(jù)。
此外,“蛟龍”號明年11月將去我國西南印度洋多金屬硫化物礦區(qū)開展生物和資源調查。
去年6月“蛟龍”號載人潛水器下潛至7062米,標志著我國具備了載人到達全球99.8%以上海洋進行作業(yè)的能力,也標志著我國深海潛器成為海洋科學考察的前沿與制高點之一。
對于劉峰來說,“蛟龍”號的任務在于加深人類對深海的認知,并為中國深海技術的發(fā)展帶來變革。
11月初,我國首個深海技術裝備支撐基地,國家深?;卣介_工建設。按照規(guī)劃,2014年底項目將完成竣工驗收,基地將具備停泊6000噸以上船只兩艘、6000噸以下船只3至4艘的能力。屆時國家深?;貙⒊蔀椤膀札垺碧柕葷撈骷按笱罂瓶即哪父?。
劉峰介紹為了滿足“蛟龍”號業(yè)務化運行的需要,國家深?;匾焉暾埩㈨椊ㄔ煲凰?000噸級“蛟龍”號新母船和一艘深海綜合調查船,可行性報告正在審批。(記者 王茜)
英文原文見中國日報12月11日第5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