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北師大附屬實險學校學生早讀時間誦讀《中華文化基礎教材》。
原標題:臺灣教材進京“植入”內地勞模
日前,30所中學的高中生用上了中國臺灣地區(qū)國學教材的消息引發(fā)了人們的興趣。內地首次引進的這套臺灣國學教材到底是什么內容?在北京的課堂融入中是否能夠接地氣?北京青年報記者了解到,臺灣國學教材進京并非坦途,由于教材容量太大,缺乏國學師資等原因,目前北京只有一家民辦高中在嘗試教學。
更有趣的是,為了適應內地的教育環(huán)境,教材甚至做了大幅度的修改,多位感動中國人物也被編入臺灣國學教材。
焦點
難題一
臺灣國學教材量太大 北京學校課時不夠
根據(jù)報道,目前內地已經(jīng)有包括北京四中在內的30所中學使用臺灣國學教材。然而記者了解到,目前使用教材的只有武漢四中、太原外國語第二學校、華中科技大學附屬中學、鄭州五中等學校,而北京四中并沒有使用該教材。在北京,使用臺灣國學教材的,是一所民辦高中——北大附屬實驗學校。
為什么臺灣國學教材的推廣沒有像預期的那樣一帆風順?記者發(fā)現(xiàn),臺灣教材和內地教育環(huán)境的差異,是主要原因。
《中華文化基本教材》在臺灣家喻戶曉。從1956年開始,臺灣地區(qū)高中課程中一直安排有“中國文化基本教材”科目,屬于必修科目。臺灣地區(qū)現(xiàn)有48%所學校、5.3萬高中生在使用該教材。該教材選用四書中的經(jīng)典章節(jié),涉及做人、處世、內政、世界觀、群體觀等方方面面的內容,“雖非四書全選,但涉及內容非常全面,內容量比以往國學教材增加了五到十倍”。
但與臺灣的教育背景不同,目前內地對于國學課的教學并無加入應試考試范圍,只是作為對必修課程的補充,許多學校將其作為選修課,主要目的是提高學生的傳統(tǒng)文化修養(yǎng)和思想品德,并不涉及升學考試。記者發(fā)現(xiàn),內地雖然從上世紀九十年代就開始注重國學的教育,但現(xiàn)今對于國學的學習并沒有統(tǒng)一的課標,尚未形成體系,只停留在經(jīng)典誦讀層面。各學校的開展實踐情況也相差很大,尤其是高中階段,由于升學壓力的負擔,更讓很多學校對此望而卻步。
曾經(jīng)關注過臺灣國學教材推介的北京101中學最終放棄了該教材?!斑@套教材不是不好,但卻不好用,因為內容太豐富,太成體系了,反而不適合我們學校的教學大綱。”101中學相關負責人高老師表示?!皣鴮W課作為選修課,在全日制教學中,本來就是見縫插針,課時非常受限。這本臺灣國學教材內容量太大,沒有那么多課時來消化這些內容?!?/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