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網(wǎng)消息:12月9日,四川汶川縣雁門小學,彩旗飄飄,鑼鼓喧天,人山人海,處處洋溢著喜悅的笑容,廣東省江門市援建汶川縣雁門鄉(xiāng)整體項目交付使用在這里舉行,過街樓村的付玉蓉見證了這一重要的歷史時刻,她說:“江門市援建后,我家住進了新房,喝上自來水,孩子還在家門口上學,要多巴適有多巴適!”
這句話的背后是江門市援建雁門鄉(xiāng)工作組約200位援建人員日夜不息的一線戰(zhàn)斗。自去年8月份江門市對口援建雁門鄉(xiāng)工作組進駐汶川以來,僅用了15個月,便全面完成了總投資4.62億元的50個援建項目,比中央“3年援建任務2年基本完成”的要求提前了近1年。
“你們突出以人為本、惠澤人民的援建取向,迅速恢復家園、奠定長遠發(fā)展基礎(chǔ)的援建成效,是江門市委、市政府和江門人民深情關(guān)懷和傾力支持的結(jié)果,凝聚著江門市援建隊伍的智慧、心血和汗水這充分展現(xiàn)了對口援建的‘江門模式’、‘江門速度’、‘江門風格’”,在儀式致辭上,汶川縣長廖敏用三個詞高度贊揚了江門的援建工作。
創(chuàng)出了6個援建“第一”
江門市工作組的援建項目創(chuàng)造出了汶川災后恢復重建的6個“第一”:汶川一中是汶川縣最大的援建項目和最大的民生工程,也是目前災區(qū)投資額和規(guī)模最大的學校,校內(nèi)還建有阿壩州第一個室內(nèi)游泳池;通往月里村的雁洛路為廣東省援建汶川第一條通過驗收的通行政村道路;江門市工作組是目前唯一一個讓受援鄉(xiāng)鎮(zhèn)實現(xiàn)了“村村通”和“戶戶通”的工作組,不僅讓雁門通往6個高半山行政村的道路鋪上了水泥混凝土,還把水泥路修通到了所有村民小組;川祖廟、平正廟和通鶴城墻3個文物點,是阿壩州最早立項和竣工驗收的文物援建項目;因在2600米的山上修建了取水壩和過濾池,蘿卜寨飲水工程成為了汶川海拔最高的援建工程;江門工作組率先組織企業(yè)家赴汶川“飛地”——成都金堂縣考察“廣東汶川工業(yè)園”, 并已落實了2個項目入園。
廣東省援建汶川共有4個重點示范性項目,其中2個由江門工作組組織實施:汶川一中和蘿卜寨新村建設。汶川一中僅用180余天便完成了正常施工需要500多天的工作量,創(chuàng)造了對口援建的“廣東速度”、“江門速度”,被譽為“世界災后恢復重建史上的奇跡”。汶川一中榮獲四川省“天府杯”金獎和廣東省“樣板工程”,并有望獲得全國建筑行業(yè)最高獎“魯班獎”
有“云朵上的街市,古羌王遺都”之稱的蘿卜寨村成為汶川新農(nóng)村建設示范村。除搞好新村農(nóng)房建設外,該工作組還把新村市政道路、供水、排污、供電、公共服務設施用房、村民廣場等全面納入援建范圍,用于蘿卜寨村各項目的援建資金累計超過3000萬元。
高半山羌民千年背水史終結(jié)
“過去要背水喝,經(jīng)常這樣子,腰都起包受傷了,現(xiàn)在好多了”在新蓋的房子前,馬文慧正圍在一根水管前洗衣服。這樣一根并不起眼的水管,卻改變了這個羌族寨子的歷史。
“是江門工作組的到來,結(jié)束了蘿卜寨村民千百年上山背水的歷史?!碧}卜寨村支部書記馬前國說,在過去,村里人從十一二歲開始就要幫忙家里背水,因此時常能看見身著羌服的小村女背著木桶或塑膠桶去背水,而如今,自來水通到每家每戶,世代沿用的背水桶成了“文物”。不僅是蘿卜寨,雁門其他的高半山村也因援建而徹底終結(jié)了困擾村民多少年的飲水和灌溉用水問題。
江門工作組的水利援建項目共12個,總投資2435萬元,包括雁門所有行政村的人畜飲用水工程和灌溉工程,及雁門防洪堤工程和麥地溝裁彎取直工程。如今,雁門鄉(xiāng)的6869名村民全部用上了干凈的自來水,其中5003名高半山村民更是結(jié)束了千百年來上山找水、背水的歷史。全鄉(xiāng)97%以上的農(nóng)田灌溉用水得到了保障。
水泥路通達行政村和村民小組
雁門鄉(xiāng)有6個村地處高半山,“晴天土雨天泥”的進村(除了蘿卜寨)道路寬不到3米,沿山盤旋而上,一邊為陡峭山壁,一邊為險峻深谷。水泥混凝土道路通達所有行政村,是廣東省給13個援建市下達的一項重要任務,但考慮到羌寨多處高半山,村民住得又分散,江門工作組決定將水泥路延伸至所有村民小組。
目前,全鄉(xiāng)9個行政村34公里長的通村路和18公里長的通組路全部貫通。通行政村的路面拓寬到約4米,并盡可能加寬,有的地方寬至10多米,以滿足會車和調(diào)頭需要,路面厚度根據(jù)重要程度設計為15至20厘米不等,沿路根據(jù)需要設有波形防護欄和交通標志牌。通村民小組(包括有10戶村民以上的聚集點)的路面寬度則為2.5米左右。
來源:中國日報四川記者站(記者 王巍 汶川縣委宣傳部 鐘美蘭) 編輯:寧波